才子,就冲着你叫“三牛”,又从北京那么好的地方来到我们武威这个穷地方工作,我们就觉得你是个好娃儿、好后生,我们喜欢你!三牛自己开始对初来乍到一个陌生地方有些担心,怕老百姓不容易接受他,不想“三牛”的名字无意间帮了大忙。
“我们现在在手机和邮件里跟三牛联系时,经常叫他‘三牛县副’,他很高兴,嘴上还总要挂一句:你们有什么事只管找我,只要不违反原则。前几天,我还跟他开玩笑说:三牛你现在当名人了,名字是不是可以改一下,干脆把‘三牛’叠在一起,叫‘犇’吧!三牛马上说:那不行,老百姓会觉得这个‘犇’字太花哨了。他说他现在反倒越来越觉得‘三牛’这个名字好,‘在武威,乡亲们一听我的名字,就跟我很亲,觉得我是他们自己的人,我不能轻易失去这份天然的助力’……”在去甘肃之前,我先到清华大学采访了三牛昔日的同学和老师,有个三牛的好友这样对我说。
这样的话,对落户西部的人绝不可能是空话,他们必须接受现实的严峻考验,而且每时每刻、时时处处、点点滴滴都会面临和渗透着这种考验。
其实,三牛从一个普通清华生,到成为“副县级”,并非是简单的“火箭式”飞跃,他的“够条件”也并非是仅仅通过了简单的九道“公选”考试关,他真正的考试合格是在当地人民的心中和眼里,这样的考试才是真正的、更为严格的考试——这样的考试,能从表及里地测试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,能穿透一个人的灵魂和思想,能测衡一个人的品质和胸怀。
武威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张生兴说:清华生到武威后,市里给他们每人解决一个住处。有一天我们的领导去检查,发现唯独三牛没有房子。问三牛为什么没有?三牛回答:是我不要的,我在乡里有间办公室,睡在那里就行了,既方便工作,又方便生活。我发现他的内心有种直率和可贵的崇高。
俞中山,武威“公选”工作人员。他说:我第一次见三牛,是那天“公选”报名现场。当时人很多,我发现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特别年轻,便问他叫什么,他说他叫焦三牛。我这才知道他是在我们这儿工作的清华选调生。当时“公选”报名的人很多,需要排队,可就在这间隙,我发现三牛坐在一边,安静地翻阅着一张图,我以为他在了解我们武威的地理呢,便好奇地走过去一看,结果发现他看的是一张清水乡规划图。三牛告诉我,他正在做这个项目。考试了你还想着这事?我不由惊讶地这么问他。三牛却平静地笑着说,这是乡里交给我的任务,明天就要上会了,现在抽空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。那一刻我真的很感慨:清华人就是不一样,做事认真,点滴时间都会利用。我们做不到!
在武威,评说三牛的人物,有一个人最有发言权,她就是清水乡党委书记李晓燕,本地人,三牛到武威后的直接领导和鼓励三牛参加“公选”考试的人。李晓燕在任乡党委书记之前是凉州区宣传部副部长、文联主席,当过区团委书记的她,是位有青年工作经验的大姐式人物。在三牛眼里,她更是位人生引路人。
“三牛是个很阳光的孩子。”李晓燕的开场白这样说,从她的微笑中能够感觉到她对三牛的特别欣赏和喜爱。“我是从他到清水乡后的几件事中开始觉得这孩子不一般的……”李晓燕话锋一转,能感觉她是个清醒而睿智的领导者。
“三牛刚到我们这儿被分在乡镇招商项目办。这是个乡里的重点部门。开始我内心并没有特别认为他们这些清华生就一定比谁强,但后来几件事让我对三牛刮目相看。”李晓燕说,“我们这里有个百利种苗公司,是个从荷兰引进的科技公司。当时公司老板向我们乡里请求派个人去帮他搞个项目报告书,我就让三牛去试试帮公司做一下。不几天,公司老板过来说要谢谢我,原来三牛帮他做的项目报告书非常好,他特别满意。我当时一听很惊讶,这么短时间,完全外行的三牛竟然完成得这么好!后来一了解,三牛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报告书,连续几天都是干到深夜三四点钟。”
“第二件事是在同三牛谈心时,他向我提出一个请求,他说他想为乡里成立一个政策信息收集小组。他说小组由他负责,由在乡里挂职和当村官的9个大学生做这件事。我听后心里十分欣慰,心想:这孩子不仅工作主动,而且有远见,因为乡里过去没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,现在太需要三牛他们做这件事了!
“乡里的事非常繁琐,每天都会面对上门来的老百姓。有个老上访户,不知多少次来乡里纠缠。说实话,对这样的人我们也没有什么招了,于是乡里发了通报。三牛知道这事后,没有跟我们乡里哪个领导说,就自己叫了一个农民用摩托车带他去了这个上访户家里,并且跟对方促膝倾谈了好几个小时……虽然最后问题没有根本解决,但我听说这事后很感动,心里马上意识到:这孩子能干事!”李晓燕谈到这儿喜形于色。
“通过这几件事,我决定把他调到乡党政办公室,做党委秘书。我要亲自带他,我觉得这孩子很有希望。”李晓燕说,“为了让他尽快熟悉党委工作,我压他的第一份活是让他写一份年底工作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